一、学院简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2000年7月的小学教育系,2009年学校升本后改称为教育科学系,2013年9月正式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院。
学院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于2022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应用心理学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于2016年12月通过贵州省学位办硕士点建设立项,2020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三系一中心,即学前教育系、小学教育系、应用心理学系、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中心。与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共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教育研究中心”,拥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与黔西南州妇联共建“黔西南州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黔西南州教育局共建“黔西南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训基地”等社会服务机构。学院现有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总价值约750万元的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中心,能够较好地满足全院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十三五”以来,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SCI论文10余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教材10余部;获各类成果奖30余项,其中荣获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2篇咨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次;获批省级金课(一流课程)6门,校级一流课程10余门;获横向课题15项,横向经费300余万元;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重点项目5项,省级一般项目38项。
二、办学举措与成效
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快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一)聚焦主责主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办学之本,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学院作为全校的师范教育底色所在,始终坚守师范教育初心,深耕教师教育主业,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
学院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中心”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不断拓展管理育人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让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我院青年学生的青春底色。
(二)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课程思政引领。学院坚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积极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一批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现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4项。
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学院广泛开展在线教学资源、智慧教学平台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建设综合性课程,目前已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和创新性的一流课程,获批省级金课(一流课程)6门,校级一流课程10余门。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学院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元教学方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5项,发表教改论文18篇。
积极培育教学成果。学院凝练一批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院级教学改革成果。近年来,学院教师荣获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三)建强师资队伍,多措并举提升教学能力
学院围绕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师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意向,制定教师晋升发展规划,通过国内外访学、进修学习、日常院内研讨等培训,有效提升教师教研工作胜任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推动高层次人才投身本科教学一线,实行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教师编写教材《幼儿教师口语(第2版)》《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2版)》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名单,指导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技能大赛奖项。
(四)科研促进教学,推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学院注重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人才培育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在科教互动中融合发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中,使学生在科教融合中受益,坚持科教融合育人。近三年,学院教师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荣获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学院荣获2023年度校级先进科研集体。
(五)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专业评价的首要指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从备课过程、授课过程、考试组织、命题质量、考核过程、成绩评定、试卷分析、材料归档、学院自查等方面进行全流程质量管理,形成了质量保障的常态化长效机制。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合格率为 100%,本科毕业生平均毕业率超过98%。
(六)聚焦双创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环节为重点,推进双创导师团队建设与育人机制探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比赛。近三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共立项125项,其中国家级43项,省级54项,校级28项,本科生发表论文50余篇。2024年,学院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1项,省级铜奖2项;“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
(七)拓展实践平台,扎实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学院不断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工作。在校内积极组织开展实践课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挖掘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校外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及实践能力,连续在每周末举办“幸福护航 聚爱前行”关心关爱易地搬迁儿童社会实践活动,暑期举办“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项目。在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学生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以高质量社会实践育人培育时代新人。
(八)拓宽国际视野,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鼓励教师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学院与菲律宾女子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交流互访、举办学术会议等,积极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借鉴吸收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院选派30余位学生出国、出境,参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韩国研学活动、泰国研学活动等。
未来,教育科学学院将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民族师范性教学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不断作出新的贡献。